当前位置:首页 >> 学员心声
学员心声

VOICE STUDENTS

学员心声
从驾驶舱到控制站:一位老挖机手的CAAC无人机学习心声

从驾驶舱到控制站:一位老挖机手的CAAC无人机学习心声

我的双手曾与钢铁的脉搏共振了二十年。挖掘机驾驶室那方寸天地,是我丈量世界的坐标。当第一次握住轻巧的无人机遥控器时,那份熟悉的“金属重量感”消失了,但心中那份对精密操控的执着,却如液压油般在全新的管道里奔涌起来。

理论关隘:图纸之外的新天空

曾经,我看懂复杂的机械图纸和土方作业图如同呼吸般自然。可翻开《无人机系统导论》和《空域法规》,那些陌生的“空域分类”、“气象报文”、“链路冗余”术语,像第一次面对全英文挖掘机电路图般令人眩晕。CAAC的条条框框,比我操作过的任何一台进口挖掘机的说明书都要复杂精密。

我拿出当年啃进口设备维修手册的倔劲,把书本啃出了毛边。在工地午休的间隙,别人抽烟闲聊,我掏出手机刷题;深夜收工后,油腻的手指在平板电脑上划过一道道模拟试题。那些曾经用于计算土方量和坡度的空间思维,如今被用来理解三维空域和飞行剖面。每一个生涩的术语,我都尝试用挖斗的轨迹去类比理解——就像当年理解液压阀的工作原理一样。

02.png

手感蜕变:钢铁巨臂到指尖微操

第一次在模拟器上练习飞行,那种失控感让我额头冒汗。我的手指习惯了操纵沉重杠杆所需的磅礴力量,如今却要在方寸摇杆间施展绣花般的细腻。模拟飞行中一次粗暴的推杆,让屏幕上的无人机如失控的挖斗般翻滚坠落——这比挖机陷进烂泥坑还让我懊恼。

但我明白,驯服新机器需要时间。我逼着自己忘掉肌肉里二十年的力量记忆,像第一次学挖沟找平那样,从最基础的悬停开始磨炼。在训练场上,我反复体会手指微小位移带来的姿态变化,如同当年用指尖感知液压先导阀的微妙行程。渐渐地,摇杆的弹性与屏幕上无人机的响应,开始像挖斗齿尖与泥土的触感一样清晰可辨。精准航线飞行需要的空间轨迹计算,竟与我计算复杂基坑开挖的放坡角度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工地基因的云端绽放

当学习CAAC严谨的飞行前检查单时,我骨子里的“工程基因”被瞬间激活。这流程的严苛程度,不亚于我们开工前对挖掘机液压管路的“望闻问切”。我下意识地用检查大型设备的眼光审视无人机:查桨叶如查斗齿磨损,看电池接口如看液压接头密封,那份对机械可靠性的偏执,在全新的飞行器上找到了归宿。

学习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时,工地积累的安全本能让我如鱼得水。每一次起降计划的制定,都像策划一次复杂工况下的精准吊装,需要预判风向如预判地质沉降,计算备降点如计算设备回转半径。那些在塌方、渗水等紧急状况下练就的冷静判断力,成了处理空中突发链路中断或动力异常的底气。

当CAAC执照终于握在手中,那沉甸甸的感觉,竟不亚于第一次握住挖掘机的操纵杆。

站在空旷的起降坪,看着自己操控的无人机平稳穿越模拟障碍航线,如同当年操控挖斗在钢筋丛林间精准穿梭。指尖流淌的已不再是液压油的力量,而是无形的数据流,但那份对“人机一体”境界的追求,那份对安全与精准刻入骨髓的责任,从未改变。

从驾驭大地的钢铁巨兽,到指挥翱翔天际的智慧之翼;从征服泥土砂石,到驯服空中的风与数据流。我的战场从地面抬升至云端,但核心未变——用双手的技艺守护安全,以专业的敬畏开创新的疆域。这枚CAAC执照,是新征程的通行证,它证明:一位老工程兵的战场,永无边界。


发布时间:2025-06-06  阅读:66 次  【打印此页】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hgb0301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